当前位置:冰花书院>其它小说>家父李隆基齐齐读> 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军 (1 / 4)

整个鄯州,其实并没有多大,它毕竟是个州。

但是这个地方又太过重要了,它是西北唯一的一个小盆地,也是最大的粮仓。

湟中平原也被吐蕃人称呼为“吐蕃麦庄”,每当麦子熟了,不但吐蕃的军队进来抢,平民也来抢。

准确来说,平民叫偷。

眼下的湟中平原,遍地都是麦苗,但是没有成熟,冬播的小麦在六月份成熟,春播的在八月份。

六七八三个月,是吐蕃抢劫和入境偷盗的黄金时期,事实上,可以再加上九月十月,因为后两个月,抢劫起来更方便,都储存在粮仓里,当然难度也更大一点。

四月份就是陇右地区小麦的春播时节,仅限这一个月,过了这个月播种,产量会大打折扣,因为你不管什么时候播种,它都是同期成熟。

所以不论是李琩还是皇甫,还是长安还是基哥,都希望在四月份春播之前解决战斗。

否则鄯州的春播出了问题,朝廷又得拨款,实在是拨不起了。

而播种,靠的是军士,鄯州的田亩一半以上是军屯,都靠军士来种的,四月份之前仗打不完,陇右今年还得跟朝廷要饭吃。

军士们自然也都知道这个道理,地是他们种的,没有人比他们更在乎这些地。

屯田,就是军粮给养之田,直供军队,军士们一家老小也是靠这个活的,陇右屯田共有172屯,产出来的粮食除了朝廷的赋税之外,就是藩镇军士的口粮,这个口粮就是雇佣费。

地虽然不是你的,但是你只要在藩镇一天,地里产出来的粮食就是你的。

如果有军功,还有额外赐田。

李琩的这支大军,只有一万八千人,分为四路南下,大军行军只走道路,绝不践踏田亩,因为那都是军士们的心血和命根子。

虽然当下很多田亩因为前段时间的几场大战,青苗都遭到了破坏,看上去一片狼藉。

因此而导致行军缓慢,但是各军之间遥相呼应,互为掩翼,是完全不需要担心被偷袭的。

臧希液确实是个行家,虽然吃了一场大败仗,但决不能否认,人家是整个陇右地区,仅次于安思顺的大将。

一支新军,被他整顿的纪律严明,从表象上看,彷如一支精锐。

因为他们军械完备,还拥有一支六百人的重甲军。

这六百人全部都是臧希液的心腹,绝对的子弟兵,号为先登军,这一次主攻石堡城的,就是这六百人。

为了让他们养好体力,重甲装备都在后面的牛车上拉着,每日中午还有五口羊,给他们补充能量。

玩命的吃的好点,无可厚非。

“牛盲岭,烽火堡、高台岭,三点为一线,是我军首当其冲需要攻破的一条防线,”张介然没有跟着皇甫走,却跟着李琩出来了,因为他担心李琩乱指挥。

毕竟李琩目前为止的作战经验,为零,张介然虽然面上冷静,内心则是忧虑的一批。

所以一路上,他都在详细的为李琩介绍当下形势,言语之中多方诱导,暗示李琩不要管臧希液他们怎么打,人家比你知道该怎么打。

李琩当然不会胡乱干预,虽然很多小说里,主角或是带头冲锋,或是全权指挥,或是神机妙算,或是力挽狂澜,但是李琩心里清楚,他不是爽文主角。

他是统帅,他只负责用人,不负责作战。

“你继续说,”李琩骑在马上,将一个水囊递给了张介然,这个人从离开鄯州开始,就逼逼叨叨、逼逼叨叨,嘴巴就没有停过,就好像他一停下,李琩就会给臧希液、杜希望、杨景晖三人发号施令。

张介然接过水囊,没有打开喝,而是继续道:

“臧希液的既定战略是完全正确的,以杜希望、杨景晖牵制三点之贼军,安人军集中一线,走倒淌河,从回弯小路夜袭石堡,上一次安思顺之所以没有建功,是因为他的目的是拿下牛盲岭,烽火堡、高台岭,再图石堡,以至于过度消耗,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士气已坠,没法再改变战略,臧希液正因有前车之鉴,所以这一次应该会顺利一些。”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安思顺当初虽然没有打下来,但是打出经验来了。

牛盲岭,烽火堡、高台岭这条防线,囤积着三万贼军,做为攻方,又是以低打高,劣势太大,安思顺攻了几次都是徒劳。

所以这一次,臧希液选择了由两翼牵制,也就是说,我不打你,就看着你,你要是敢离开,我立即上去。

也就是所谓的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再动。

“臧希液还有多久进入休整?”李琩询问一旁负责军情整理的严希庄道。

严希庄说道:“算算时间,应在今夜傍晚抵达赤岭外围六里的平原休整,镇西军和白水军会在午时进入既定方位,派军挑衅。”

“湟中方向有什么动静?”李琩又问。

严希庄道:“没有最新消息,安思顺没有找到索达赤的中军,贼兵主力应该已经攻城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