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什么人,瞬间就听出杨玉瑶打的什么主意,因为他曾经在杨玉环面前提过李俶的婚事。
甚至都明说了,不喜欢韦家的那个闺女。
听到杨玉瑶这么一说,李隆基立时就觉得,如果将杨卉的女儿许给太子长子,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他难道不知道太子对杨玉环切齿痛恨吗?
如今册封贵妃的事情,反对者基本都被他摆平了,就剩下一个无声的反对者,太子了。
你想要和郧公房联姻?你想的倒美。
那么杨卉的女儿,无疑是上上之选,甚至李隆基一度认为,杨玉瑶这番提醒,简直就是上天给他的启示,好处非常多。
首先,博陵崔氏出身,顶级门阀,并不辱没自己的孙子,再者,可以降低太子对杨玉环的反感情绪,使得他可以顺利册封,第三,杨卉的女儿嫁过去,方便自己掌握李俶的日常举动,最后,扶植杨玉环这边的势力,方便自己今后收拾李林甫。
李林甫最后的结局,其实在李隆基打算用他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历史上杨国忠就是李隆基为李林甫准备的棺材板。
所以李隆基才派遣禁军,将杨玉瑶护送至河东,将崔峋那位眼下只有十五岁的独女,接入长安。
李隆基是需要亲自过目的,样貌是其次,首先得有教养,毕竟是给自己的亲孙子找媳妇,又不是大街上买菜。
隋王改口的事情,很快便在长安的贵族们之间传开了,李林甫知道之后,故意鼓噪时势,为的就是气死太子。
人在生气的时候,最容易做出错误的行为,李林甫眼巴巴的盼着少阳院那边有动静,但李绍让他失望了。
少阳院风平浪静,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正如李琩曾经说活的一句话:东宫有高人。
贺知章不行,充其量只是太子的文学老师,真正牛比的,是三戟崔家。
太子少保,中书舍人崔琳,刑部侍郎、补任太子少詹事崔珪,司农寺卿崔瑶,他们在长安的宅子,都是门前列戟十二,人称三戟崔家,又称三虎。
出身清河崔氏。
实际上,人家兄弟有五个,剩下那俩也是刺史级别的大官。
眼下在少阳院的,只有崔珪,他的本官是刑部侍郎,齐浣死后,他补任了太子少詹事,但也不是时常来少阳院,因为他也清楚,自己在这里也就是挂个名。
但是太子不肯放过与崔氏兄弟结交的机会,常常降尊纡贵的请教很多事情,久而久之,崔珪也开始给太子出主意了。
“你的意思是说,隋王今后无论如何,孤大可不必忧之?”李绍与崔珪相对而坐,眼神在中间的棋盘上,心思则是在李琩身上。
崔珪微笑点头:
“有些事情不能说的太明白,其实臣以为,太子心里应该是透如明镜,但心魔难除,以至于需要外求他人,实则以太子的智慧,本不需臣这样的糊涂人解惑。”
“二郎可不糊涂,”李绍叹息一声,落子后笑道:
“正如你说的,其实有时候,孤的心里也都明白,但外面的言语,让孤的颜面挂不住啊,这几年来,孤屡屡挫败,身为储君,威严尽丧,怎能不叫人愤慨?”
李绍心知自己这几年的失败,外面人嘴上不说,但背地里肯定都觉得他很窝囊。
而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他那个王八老爹一手促成的。
李林甫是棋子,李琩也是棋子,但是李绍不想背上这么窝囊的名声继位,既然无法跟他爹对狙,那么只能跟李林甫和李琩比划了,为的也是颜面二字。
错不在你俩,但错也在你俩。
崔珪缓缓道:
“太子动作越多,麻烦就会越多,如果什么都不做,自然就不会被如此针对,兖国公陆象先有诗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太子若是肯随波逐流,当不会再有眼下之窘迫。”
他的亲大哥崔琳,就在中书省任职,天子近臣,知晓的秘辛不要太多,自然清楚圣人与太子的父子关系,问题出在哪里。
而他们家也有心为以后铺路,所以崔珪才想要劝说太子,以后什么都别干,你越找事,事越找你。
李绍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明白归明白,能不能做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言行一致、知行合一,那是圣人儒家,李绍显然不是。
你也知道得好好学习,但你好好学习了吗?
“听说前天,那个杨氏孀妇,在陈玄礼儿子的护送下,去了河东?二郎知否?”李绍问道。
这件事昨天就传开了,但只限于顶层人士,崔珪按理说不应该知道,这不是昨天跟大哥在一块吃饭的时候听说了吗?
他这个人是比较谨慎的,向来不会在外面乱说话,但是他又清楚,今天如果回答说不知道,那么太子今后对他的信任,将会大打折扣。
于是思虑再三,崔珪点了点头:
“听说了,禁中之事,太子切忌胡乱言语。”
胡乱言语这四个字,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