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却不小。
14纳米工艺压得住四核rtex-a57+四核rtex-a53,三星7420镇压一代。
20纳米工艺压不住四核rtex-a57+四核rtex-a53,高通810翻车了。
那么28纳米能压得住双核rtex-a57+双核rtex-a53吗?
王逸都很是怀疑,一番思忖道:
“即便28纳米压得住双核rtex-a57+rtex-a53,但性能领先不了多少,也就和四核rtex-a15五五开,毕竟这年头都是32位的应用,发挥不出64位的优势。”
乔治点点头:“对,没有64位加成的话,rtex-a57也就比rtex-a15强30左右。”
打个比方,同频,没有64位加成下,rtex-a15是100的性能,那rtex-a53就是70的性能,rtex-a57是130的性能。
四核rtex-a15是400的性能。
双核rtex-a57 +双核rtex-a53,也是400的性能。
在32位系统下五五开。
在64位系统+64位应用下,鲲鹏700有64位加成,可以领先30-50。
但可惜,明年64位系统+64位应用难以大规模普及,发挥不出多少64位优势。
王逸继续道:“万一28纳米压不住双核rtex-a57,那就更糟糕了。毕竟rtex-a57强大是强大,可功耗也更高。”
张潮也点点头:“我也担心压不住。如此一来,方案二双核rtex-a57容易翻车,方案一四核rtex-a53性能又不够强,这可咋办?”
威廉姆斯也皱起眉头。
王逸却是笑了:“这好说,那就采用方案三。”
“方案三?”乔治和张潮都怔住了,威廉姆斯也满是好奇。
王逸笑说:“既然方案一四核rtex-a53性能不够,那就做成六核rtex-a53!”
张潮眼睛一亮:“对啊,六核rtex-a53性能肯定超过四核rtex-a15,功耗也更低。而四核rtex-a15足足四颗大核,也容易翻车。”
张潮说的不错,前世的英伟达tegra 4就是4+1颗rtex-a15大核,翻车了。
而6个a53小核,主打一个省电,性能也够强。
轻应用一两个小核就够了,重度应用四颗rtex-a53也够了,几乎用不到六核全开。
“好,那鲲鹏700的cpu,就按照6核rtex-a53设计,主频升级到2g赫兹。”王逸直接拍板。
“这没问题,鲲鹏510四个rtex-a53,再加两个rtex-a53就是鲲鹏700,六核设计没难度。”乔治点点头,接着话锋一转:
“至于gpu部分,目前进展顺利。明年高通新旗舰的adreno 330 gpu必定更加强大,ali-t604也压不住,为此我们采用了更强大的ali-t658。”
王逸很是赞同:“ali-t658不错,可以一到八核,你设计得几核?”
“ali-t658 p4,四核应该足够碾压高通下一代的adreno 330 gpu了,若是再多了,我还是担心功耗问题。等下一代,可以继续提升。”
王逸满意地点点头:“不错,就这么整。”
做芯片,够用就行,最忌讳贪心冒进,导致翻车。
英伟达代代翻车,就是最好的例子。
鲲鹏700,六核rtex-a53 cpu 20g赫兹,ali-t658 p4四核gpu,足够吊打高通800和高通801的cpu、gpu了!
唯一不如的就是没有集成基带。
随后王逸看向张潮。
张潮道:“鲲鹏900的关键是集成基带,因此cpu和gpu部分和鲲鹏700一致,不做任何改变,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基带集成!”
“可以,鲲鹏700的性能足够镇压同代了,尽快集成基带,尽快推出鲲鹏900最重要。”
王逸很是赞同,接着话锋一转:
“不过鲲鹏700和鲲鹏900一模一样的cpu和gpu,一样的性能,都比下一代高通强,那就没必要分成两个系列了,容易让人误以为鲲鹏700很差。”
“对。”众人纷纷点头。
鲲鹏700的性能都比高通800、801强了,哪能在命名上矮一截?
让消费者误以为鲲鹏700比高通800差远了,那可不划算。
王逸果断改名:“这样,不带基带的鲲鹏700改成鲲鹏901,集成基带的鲲鹏900改成鲲鹏902!”
“至于下一代更强的鲲鹏900s,不带基带,改名鲲鹏905。等威廉姆斯研发完鲲鹏510 c,再研发下一代鲲鹏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