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转眼就到了大年初八,也是管教正式上班的日子。大年初七的晚上,每个人心里都是难掩失落。
也许短暂的欢乐时光可以让人忘却一切的烦恼和忧愁,只管尽情的释放,可是释放完之后,你又要面临之前的种种烦恼与忧愁,这真的让人无法一下子接受,都说借酒消愁愁更愁,说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人生各种况味和际遇,在前人的那里已经总结的很多了,只不过是我们平时你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去共鸣而已。
这种感受就像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里写到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
诗人罗隐在他的《自遣》里也有过类似的感受“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我们也许都不愿意生活在苦闷当中,但是,就像极致的快感只能来自于极致的落差一样,幸福和欢乐肯定也不是、而且也不能孤立存在的,只有当你经历了苦闷之后,你才能等待快乐的到来,你也才能体会快乐的可贵。
要我说,很多事情就跟自然规律一样,都是有周期起伏的,我们人类就是自然地一部分,那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心情也是一样,有喜有悲,不断轮回,你可以顺着自己的情绪随波逐流,你也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不断地磨砺直至有能力快速进入内心宁静平和的状态。
我们很多人,这一生都是属于前者,而后者,才是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本质的特性,因为我们的理性让我们在生物中脱颖而出,而理性又可以让我们坚信一些东西的存在,正是这样,我们才创造了属于人类独一无二的、绚烂多姿的文明。
在这种对于时间的感知上,其实中西方的差别也很明显。
西方更强调理性和逻辑的分析,他们会把人脑对于时间的感知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来进行拆解和分析,了解不同器官和组织之间是怎么样相互产生关联让我们产生意识和感受的。
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在专注的做自己的事情时,对时间的感知会比正常的时间要短,比如你在一个休息日,好不容易有时间了去跟朋友一起出去玩,这是计划了很久却一直抽不出时间来去的地方,去了之后你,你玩的很开心,等你回程的时候,你会不禁感叹,今天过得比任何一天都要快。
或者,你在一个休息日,好不容易心血来潮,把属于自己的小窝收拾的一干二净,你从早忙到晚,你享受其中,甚至忘了吃午饭,一直到天黑了才发现原来一天这么快就过去了,对吧,如此种种。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产生时间过得更快的感知,你就要去不断地去体验下新鲜的事情或者说去做自己一直想做而没时间做的事情,这样来充实自己,你就可以获得时间变短的感知。
而相较于西方,中华文明留给我们的除了古人自己的真实感受凝练出的人生感悟之外,还有一些神话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的有两个,一个是“刘阮上天台”的故事,还有一个就是著名的《桃花源记》了。
先说说“刘阮上天台”的故事吧。
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的刘晨和阮肇相约上天台山采药,结果迷了路,到了中午,他们看到一座山头有棵桃树,便爬上去摘桃充饥。这时,桃树后出现二位仙女,见到刘晨和阮肇,十分欣喜地喊道“刘郎、阮郎,你们怎么到今天才来呀”,于是,两仙女把刘晨和阮肇邀到家中,用人间没有的山珍海味和仙酒招待他们,并请二人入帐歇息,后来呢,刘晨和阮肇便在仙女家中住了下来,并与之结为夫妻。
半年后,两人思乡情切,仙女同意他们返回故乡。然而,当他们回到家乡时,发现已经过了数百年,子孙已经传了七代,没有人能认得他们了,亲人都早已不在。最后,两人再次返回天台山,但已找不到仙女,只得怅然离去。
还有就是桃花源记的故事。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以打渔为生的人。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渔人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眼前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